作者:喜力文化 Joy Shen
聖經:《申命記》第28章,《馬可福音》第7章,彼得後書第3章
引言
《申命記》第28章提到,遵行神的誡命將帶來祝福,而不遵行則會導致咒詛的臨到。這提醒我們,遵循神的旨意是獲得祝福的關鍵。
引論
在《馬可福音》第7章中,耶穌論及潔淨的問題,強調真正的潔淨來自內心,而非外在的儀式。這告訴我們,心靈的潔淨是與神關係的基礎。
1. 傳統與誡命
經文:馬可福音 7:6-7
“耶穌回答說:’以賽亞指著你們這假冒為善的人,曾預言說:這人民用嘴唇尊敬我,心卻遠離我。 他們將人的吩咐當作教訓教導人,因此拜我也是枉然。'”
耶穌批評法利賽人和文士過於重視傳統的規條,而忽視了神的誡命。他們對於洗手等外在儀式的堅持,使得宗教實踐流於形式,失去了真正的意義。
具體例子:
- 洗手的儀式:耶穌的門徒在吃飯之前沒有按照法利賽人的傳統洗手,引起了他們的不滿。耶穌強調這一儀式並不是神所命定的,而是人的傳統。
- 對父母的孝敬:耶穌提到一些人以「哥倫拜」的名義宣告他們的財物是獻給神的,從而逃避對父母的財務支持。這種行為被視為不道德,因為它利用了宗教的名義來逃避對家庭的責任。
- 宗教的虛偽:耶穌引用以賽亞書,指責法利賽人表面遵循誡命,但內心卻充滿邪惡。
總結
耶穌在《馬可福音》第7章中揭示了傳統與誡命之間的衝突,強調神的心意應當高於人為的規範。這讓信徒明白,真正的信仰不在於外在的形式,而在於內心的真實。
2. 內心的污穢
經文:馬可福音 7:15
“無論是什麼,進入人裡面的,不能污穢他;惟獨從人裡面出來的,才污穢人。”
經文:馬可福音 7:18-19
“耶穌說:’你們也這樣無知麼?豈不知凡入口的,是進入腹中,然後被淘去嗎?’(這是說各樣的食物都潔淨了。)”
耶穌指出,人不會因為吃了不潔的食物而污穢,而是因為心中所出的一切邪惡。祂列舉了多種罪行,如惡念、淫亂、偷竊、謀殺等,這些都是源於內心的污穢。
具體定義的例子:
- 心中的邪惡:包括惡念、淫亂、偷竊、謀殺、貪婪、惡行、詐欺、妒忌、誹謗、驕傲和愚妄。
- 心靈的根源:這些行為源於人的內心,表明人類的本性問題。真正的潔淨必須從內心的改變開始,而不是僅僅依賴外在的遵守規則或儀式。
當代相關問題
耶穌提到的內心污穢與現代社會的問題密切相關,如道德敗壞、貪婪、仇恨、虛假、嫉妒和自我中心等。
總結
耶穌在《馬可福音》第7章中所描述的內心污穢,與當今社會中的許多道德和倫理問題密切相關,提醒我們真正的改變必須從內心開始。
3. 真正的潔淨
經文:馬可福音 7:20-23
“耶穌說:’從裡面,從人心裡發出來的,才污穢人。因為心裡的惡念、淫蕩、偷竊、兇殺、姦淫、貪婪、邪惡、詭詐、好色、驕傲、愚妄,這些惡事都是從裡面發出來,且污穢人。'”
耶穌教導,真正的潔淨來自內心的轉變,而不是外在的儀式。心靈的潔淨是與神關係的核心。
內心悔改的步驟:
- 自我反省:誠實面對自己,尋求神的光照。
- 悔悟與懊悔:感受內心的懊悔,明白罪的影響。
- 向神認罪:誠懇向神祈禱,依靠基督的救贖。
- 改變行為:制訂計劃,尋求支持。
- 持續靈性成長:深入學習聖經,參加團契。
- 實踐饒恕:學會饒恕自己和他人。
總結
真正的悔改是心靈的轉變,渴望與神的關係得到修復,需要誠實、勇氣和對神的依賴。
4. 對外邦人的接納
經文:馬可福音 7:28-29
婦人回答說:”主啊!連桌子底下的小狗,也吃得到孩子們的碎渣!”耶穌對她說:”憑你這句話,你可以回去了。鬼魔已經離開了你的女兒。”
耶穌在《馬可福音》第7章中接納外邦人的事例,強調神的恩典不僅限於以色列人,向所有願意悔改的人敞開。
具體事例:
- 西頓的外邦女子:她的信心使耶穌醫好了她的女兒,顯示外邦人同樣能夠接受神的恩典。
- 信心的彰顯:外邦女子的信心超越了許多猶太人,反映神的救恩是普世的。
- 耶穌的行動:耶穌在外邦地區的行動表明祂關心所有人類,打破了傳統的界限。
總結
《馬可福音》第7章中耶穌接納外邦人的事例提醒信徒,無論背景如何,所有人都可以因信而得救,並在神的國度中都有一個位置。
《馬可福音》第7章論潔淨的總結
第7章的教導提醒我們,宗教的實踐不應僅僅停留在外在的儀式上,而應深入到內心的改變。真正的潔淨是從內心出發,通過與神的關係而來。
5. 應用於現代社會
將內心潔淨的教導應用於現代社會的具體問題,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:
- 道德選擇:
- 自我反省,建立道德標準。
- 經文:詩篇 139:23-24 “神啊,求你鑒察我,知道我的心思;試煉我,知道我的意念;看在我裡面是否有惡行,並引導我走永生的道路。”
- 經文:哥林多後書 13:5 “你們要自己省察,是否在信仰中;要試驗自己。難道你們不知自己在基督耶穌裡嗎?除非你們是被棄絕的。”
- 人際關係:
- 饒恕與和解,培養同理心。
- 經文:路加福音 17:3-4 “你們要小心!若是你弟兄得罪你,就勸戒他;若他懺悔,就饒恕他;即使他一天七次得罪你,七次回來對你說:’我懺悔了!’你也要饒恕他。”
- 經文:以弗所書 4:32 “並要以恩慈相待,存心相恤,彼此饒恕,正如神在基督裡饒恕了你們一樣。”
- 對物質的態度:
- 抵制貪婪,施予與分享。
- 經文:路加福音 12:15 “他對眾人說:’你們要小心,防備一切的貪心;因為人的生命不在乎家道的豐富。'”
- 經文:使徒行傳 20:35 “我凡事給你們顯明,叫你們知道,應當這樣勞苦,扶助軟弱的人,且要記念主耶穌所說的話:’施比受更為有福。'”
- 社交媒體使用:
- 負責任的發聲,選擇正面內容。
- 經文:腓立比書 4:8 “弟兄們,凡是真實的、可敬的、公義的、純潔的、可愛的、有美名的,若有什麼德行,若有什麼稱讚,這些事你們都要思念。”
- 經文:以弗所書 4:29 “污穢的言語一句也不可出於你們的口,惟獨要隨著需要說造就人的好話,叫聽見的人得益處。”
- 靈性成長:
- 定期靈修,參加團契。
- 經文:詩篇 1:2-3 “惟喜愛耶和華的律法,晝夜思想,這人便為有福。他像一棵樹,栽在溪水旁,按時結果子,葉子也不枯乾;凡他所做的,盡都順利。”
- 經文:希伯來書 10:24-25 “要彼此關心,激發愛心,勉勵行善;你們不可停止聚會,好像那些習慣停止的人,卻要彼此勸勉,既然知道那日子臨近,就更當如此。”
- 社會責任:
- 關注社會問題,推動正義。
- 經文:以賽亞書 1:17 “學習行善,尋求公義,解救受欺壓的,為孤兒辯屈,為寡婦辯屈。”
- 經文:雅各書 1:27 “在神我們的父面前,純潔無瑕的宗教就是看顧在患難中的孤兒和寡婦,並保守自己不沾染世俗。”
總結
內心的潔淨不是一次性的事件,而是一個持續的過程。通過實踐上述原則,信徒可以在現代社會中活出真正的信仰,影響周圍的人。
結論:主再來的應許
經文:彼得後書 3:8-14
親愛的弟兄啊,有一件事你們不可忘記,就是主看一日如千年,千年如一日。
主所應許的尚未成就,有人以為他是耽延,其實不是耽延,乃是寬容你們,不願有一人沉淪,乃願人人都悔改。
但主的日子要像賊來到一樣。那日,天必大有響聲廢去,有形質的都要被烈火銷化,地和其上的物都要燒盡了。
這一切既然都要如此銷化,你們為人該當怎樣聖潔,怎樣敬虔,
切切仰望神的日子來到。在那日,天被火燒就銷化了,有形質的都要被烈火鎔化。
但我們照他的應許,盼望新天新地,有義居在其中。
親愛的弟兄啊,你們既盼望這些事,就當殷勤,使自己沒有玷污,無可指摘,安然見主。
這段經文提醒信徒,神的應許是確定的,我們應當在期待中持守信仰,並努力讓自己在主再來時無可指摘。